博睿智库解读丨2022中央经济工作重要部署

发布时间:2022-01-10 发布者:博睿智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了2021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重点部署了2022年经济工作,并做了重要部署。

作为中国新一年经济政策的风向标,最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哪些新提法、新变化、新看点?传递了哪些新信号?博睿智库进行了解读。

 

1.三重压力面前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1年第三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率为4.9%,自1992年以来,除2020年疫情特殊时点外,实际GDP同比首次跌破5%,稳增长压力加大。但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有足够韧性和巨大潜能。既要正视困难,更要增强信心。

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明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定宏观经济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各方面要努力实现明年经济平稳开局,向好发展。

“稳字当头”是2022年经济工作的出发点,旨在抗冲击、防风险、保平衡。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需要稳扎稳打,新旧动能平稳衔接,减少政策调整和改革的阵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和社会大局。体现为宏观层面稳增长,微观层面稳就业,社会心理层面稳预期。

“稳中求进”是工作目标,如何求进?一是科技创新求进,进一步激活科技体制,制定基础研究规划,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二是深化改革求进,理顺经济结构、疏通制度堵点、优化营商环境;三是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求进。

 

2.宏观政策:稳健有效,加强协调

会议指出“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是个新提法,稳健意味着避免传达强烈刺激和洪水灌溉的政策预期,有效则要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滞留和闲置。

财政政策提效精准。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与往年相比,今年强调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即通过减税、支出等支持重点领域;同时,强调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货币政策结构性特征明显,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即通过结构性工具引导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小微、科技、绿色等方向。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是新提法,意味着2022稳增长要加强“逆周期调节”,但在“跨周期调节”要求下,宏观政策不能过于宽松。

 

3.增加供给 激活强大内需市场

会议指出“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如何扩内需?其核心是增供给,要为新消费创造新供给。

新供给包括制造业提质升级、服务业加快发展、基础设施补短板、新基建,这些与老百姓不断变化的消费相适应。作为市场主体来说,要适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快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如服务消费、线上消费等。要通过投资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城乡发展质量,改善消费环境。

 

4.微观政策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强化契约精神

会议提出“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强化契约精神”。首先,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以公平监管保障公平竞争,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其次,强化契约精神有利于改善信用环境,利好信用债投资。

上亿市场主体是中国经济韧性和潜力所在,也是就业基本盘。特别强调要提升市场主体信心、公平竞争、反垄断、各种所有制竞相发展,意味着除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要反垄断。

 

5.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启动基础再造工程

作为结构政策要打通的生产环节,无论是政策端还是资金端,明年对于制造业和民企的支持将不会减弱。会议提出“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未来一个时期的政策目标是充分发挥全工业体系和全产业链的优势,依托政策和资金扶持,通过国内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和畅通内循环,依靠内部力量补齐制造业短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做强实体经济,提升产品竞争力。

 

6.重申“房住不炒” 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

会议重申“房住不炒”的定位,提出加强预期引导,将通过租购并举的方式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是稳定经济的重要抓手。短期内要保障房地产业正常运转,不触发系统性风险,恢复房企投资信心;中长期要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转型,包括发展长租房和保障性住房市场。

未来以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的长租房体系将成为现有住房体系的重要补充,公积金和专项债将提供资金支持。商品房领域,预计房产税试点落地后将配合首套房政策放松,满足城市的住房刚需。房地产业将逐步修复销售-投资的良性循环。

 

7.科技政策扎实落地 改革开放激活发展动力

会议指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扎实的科研作风。”科技创新强调国家力量,用市场化机制引导企业创新投入。

“科技-产业-金融”新三角循环正在取代传统的“房地产-地方政府-金融”模式,未来需要有国家自控的科技实力。老三角主要依靠抵押物间接融资,新三角更多依靠直接融资,资本市场地位将得到加强。会议提出对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力度加强,科技新兴产业将迎来政策红利期。

会议指出“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素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将依靠土地、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驱动调整到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依赖于资本市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引导资本向技术前沿和战略新兴产业集聚。

 

8.区域平衡发展 社会兜住民生底线

区域政策注重平衡发展,会议指出“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发展新能源、完善转移支付与乡村振兴,是促使区域平衡发展的关键。“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发展对内就是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成渝经济圈等城市群协同发展,对外就是RCEP协定。2022年,RCEP协定将获得各个成员国批准,进一步推动东盟与东亚各国经济深度捆绑,中国要抓住这个契机,在国内实现市场要素更高效率配置,为加入门槛更高的CPTPP奠定基础。

社会政策强调民生底线,会议指出“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常住地公共服务制度的政策加强,将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将带来住房、基建、养老、医疗、教育等需求增长。

 

9.共同富裕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

会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推进共同富裕要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首先是“做大蛋糕”,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努力中,价值和财富的创造是首位的,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好公平合理的分配。

同时注重“切好蛋糕”,收入分配改革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一次分配,通过高质量发展解放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二次分配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中之重,税收、社保、转移支付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强。三次分配,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而不是搞劫富济贫、养懒汉。

 

10.为资本设置“红绿灯” 加强资本监管

会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首先肯定资本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力量,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但同时要抑制其消极作用,设置“红绿灯”的新提法旨在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

这是对教育双减和互联网监管引发资本动荡的回应。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就是加强监管和鼓励支持并行,未来将加大资本监管力度,平台经济仍将是反垄断的重点。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前提下坚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1.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疫情冲击导致全球供应链断裂、国际物流受阻、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缺柜、缺煤、缺电等造成的供给端通胀压力或超预期。此外,中国工业生产高度依赖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进口,需要未雨绸缪。

把握初级产品的供应约束,关键包括:一是面临民生和物价压力,生产环节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消费端全面节约;二是保障国内资源生产能力,预计从事油气开发和废气物循环利用的企业将会加快发展;三是振兴种业保障种子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

会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防风险需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各方责任。部分经济领域债务高企,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早晚都会“爆雷”。“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地方政府、金融监管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做好应对金融风险的预案,企业负有自救责任,政府要避免不恰当的救助带来的道德风险。

 

12.双碳政策“先立后破” 有序推进

会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2021年能耗双控引发热议,部分区域搞“碳冲锋”或“运动式减碳”,以致全国大范围拉闸限电,不仅冲击正常工业生产,甚至影响居民用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能急于求成、运动式推进,新能源短期难以完全替代传统能源。双碳政策“先立后破”已成共识,应该建设可靠的新能源供给在先,传统能源退出在后。

会议提出“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绿色低碳技术也可以减碳,特别是储能技术、特高压技术,清洁能源上网和电网稳定性是掣肘清洁能源发展的两大短板,必须攻坚克难。为支持新能源生产的高耗能原料及中间投入品,如硅、纯碱、光伏玻璃等将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一方面解决生产新能源的制约,新能源化将推动众多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工业的再造;另一方面,有序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

 

13.六稳六保提振信心

继2018年7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六稳”方针,2020年4月中央又提“六保”新任务,今年特别提出“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具有现实意义,明确了就业、民生、市场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强调了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的思维。

会议围绕保市场主体,做了三方面安排:一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大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二是持续实施惠企助企政策,推进减税降费,融资增量、扩面、降价,支持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保工资、保运转;三是推进实施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政策,进一步破除制约市场主体发展的不合理因素,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产权和合法权益,建立良好营商环境。

 

结语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我国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2021年随着疫情影响减弱,政策力度趋于谨慎。2022年政策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一次澄清认识、凝聚共识、提振信心和稳定预期的重要会议,结合国内外形势新的发展变化,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做了充分的预估和研判,回答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做什么”及“怎么做”的问题,为明年经济工作做了充分的政策措施和理论舆论的准备。预计2022年中国经济将面临一个更加友好的政策环境,有望开创一个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朝着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长期目标前进。